为促进教研活动积极开展,加强音乐基础部教师学术、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扩大学生学术视野,音乐基础部近日在教C209举行2023-2024年第一学期公开课。本次公开课由赵亮副主任主持,公开课主讲人为音乐基础部教师刘斌、沈真瑱、宋文秀、吴小璋、戴德、维多利亚。
刘斌老师的发言题目为《从视唱练耳的文化属性探讨和声听觉训练的教学——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一乐章为例》,她提到,视唱练耳作为提升学习者音乐素养与音乐能力的基础学科,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关照生成音乐元素背后的文化属性。刘斌老师的这项研究就立足于视唱练耳的文化属性,以西方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作曲家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2为例,探讨了视唱练耳的和声听觉训练教学。其中包括具体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音乐听觉技能背后所蕴含的音乐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
沈真瑱老师的发言题目为《视唱重唱的教学思考及验证》,她提到,在视唱练耳专业教学中,多声部视唱教学与多声部听力训练这两大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多声部视唱既能考查学生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与音乐素养,又反映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音乐心理活动,这也是全面提升学生音乐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沈真瑱老师将通过几种重唱形式的课程教学重点进行比对区分,从中提炼出视唱重唱的本质、特点和作用,提出对“视唱重唱的艺术性表现原则”以及对这门课程教学的一系列思考。
宋文秀老师的发言题目为《旋律听觉思维能力的多元化训练》。她的发言主要聚焦于旋律听觉思维能力的多元化训练,培养学生在横向听觉中有立体式的听觉思维能力,例如和声内涵、节奏结构、乐句意识、织体特点等体验。她认为,多元化训练是调动学生不少于两种思维能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音程、和弦、调式调性、节奏节拍等独立的训练模块过渡到丰富多样的单(多)声部旋律综合听觉训练,掌握多维度的旋律听觉思维能力,形成多层次的听觉审美。
吴小璋老师的发言题目为《〈乐理〉课程的听觉训练探索》。她提到,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音乐院校的《乐理》学科教学形成以“概念讲解”为主、“实例分析”为辅的教学模式与“笔试”修毕的考核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学习者“始于理论、终于理论”的误读。学生对乐理概念与知识的“死记硬背”违背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学科特点,脱离了音乐实践的学科属性。她在分析《乐理》学科特性与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乐理》课程加强听觉训练的教学探索模式,由此抛砖引玉请与会专家投入研讨。
戴德老师的发言题目为《律动拍击在视唱练耳教学之初探》。戴德老师对律动拍击如何融入母语音乐、根植互动教学、参与即兴创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尤其是针对0-3岁的幼童,律动拍击可以用音乐去帮助他们的语言发音,提高幼童在音高方面的感知力。最后戴德讲师展示了动态化互动课堂的教学形式,演示了如何以身体动态参与音乐,来探索律动拍击的实践教学路径。
维多利亚老师的发言题目为《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ily a cappella in the teaching of basis subjects of music》。发言围绕着阿卡贝拉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展开,她提到阿卡贝拉的教学方法会因人而异。对此,维多利亚老师主要介绍了如何在星海音乐学院开展阿卡贝拉教学,并介绍了有关于阿卡贝拉的训练教材,同时阐述了如何将阿卡贝拉教学与视唱练耳课进行关联。
最后,林松源主任指出,公开课作为音乐基础部每一学期的常规教研活动,不仅加强部门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同时更好地营造出更优质的教学氛围。通过本次公开课的开展,切实为音乐基础学科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文编辑:陈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