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部门教师学术、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扩大学生学术视野,音乐基础部于2021年5月12日在教学楼B214举行2020-2021年第二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本次公开课由赵亮副主任主持。公开课的主讲人分别是作曲理论基础教研室王玉聪老师和音乐学理论教研室的仇静文老师。
王玉聪老师公开课的题目是《传统和声中离调和弦的常见处理方式及其分析方法》,本次课程以同学们在音乐分析中遇到的大量变化音和弦,以及对这些和弦所带来的丰富和声音响色彩的感受为切入点,对离调技法的定义,离调和弦的常见特点,离调和弦的标记方式、离调技法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等内容进行了阐释。重点对传统音乐中副属和弦的常见处理方式,尤其对这些和弦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讲解,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识别离调和弦,找出和弦的原位形式;第二步,判断和弦的性质;第三步,根据和弦的性质,计算出副主和弦;第四步,验证。最后,选用三个谱例,与现场的同学提问互动,并对每个谱例中离调技法所起到的不同作用进行了总结归纳。
(图为王玉聪老师在授课)
仇静文老师公开课的题目是《西乐东渐——17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由于本学期仇老师课是面向管弦系学生而开设,因此仇老师以他们“所学的乐器专业传入中国的时间点”作为课程的引入问题,引起学生们对本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兴趣。随后,将课程内容按3大部分划分:第一部分为概述,提出两对概念的辨析,即“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辨析,以及“汉化音乐”与“非汉化音乐”的辨析;第二部分是对此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方音乐,按“乐器及器乐音乐”和“声乐”两个方面来介绍其传入史实,并且针对管弦系学生的特点,将“乐器及器乐”中的“键盘乐器”、“管弦乐队”的传入史实作为讲述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是总结17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传入对中国的影响。最后,作为引入问题的回应,再次提出同样的问题,鼓励学生们可以从课堂及参考书中拓展有关知识面。
(图为仇静文老师在授课)
本次公开课的老师们分别属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基础理论两个教研室,两位老师以精心的准备,饱满的热情带来了精彩、生动的课堂内容展示。授课环节结束后,林松源主任主持召开了现场讨论会,在场老师们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大家一致认为,两位教师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公开课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内容契合度较高,同时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课件制作精美,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林松源主任和赵亮副主任分别对此次公开课做了总结发言,阐明了公开课的作用和意义,并对公开课的授课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作了明确的界定。
教学公开课是音乐基础部每学期的常规教研活动,目的是促进教师们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展示教师们的教学改革思路,为营造更优质的教学氛围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次公开课活动,也充分展示了音乐基础部教师们的教学视野及教学成果。同时希望通过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能促进教师们进行教学反思和革新,积极探索多元化、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为我校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为音乐基础部教师合照)
【关闭】